瞭解"腸病毒"
腸病毒是由一群性質相似的微小核糖核酸病毒(Picornavirus)所組成的病毒總稱,屬於RNA病毒,一共有六十幾種病毒。包括23型A群克沙奇病毒、6型B群克沙奇病毒、3型小兒麻痺病毒、31型伊科病毒及最後發現的68至71型腸病毒。腸病毒是因為感染人體時,主要會在腸道內繁殖而命名,有些家長以為腸病毒就會拉肚子是不對的。
腸病毒可以引起多種疾病,其中大多數感染者(約佔百分之五十至八十)並沒有症狀,有些則只有發燒或類似一般感冒的症狀。有時候則會引起一些特殊的臨床表現,包括手足口病、疱疹性咽峽炎,急性出血性結膜炎,和少見的無菌性腦膜炎、病毒性腦炎、肢體麻痺症候群、心肌炎、流行性肌肋痛、成人心包膜炎等,大家熟知的小兒麻痺病毒也是腸病毒的一種。 雖然有些腸病毒型只有發燒或類似一般感冒的症狀,很少有併發症。有些腸病毒型,發燒合併皮疹 (可引起嬰幼兒的病毒疹超過30種腸病毒型,因此有些嬰幼兒可能有兩三次發燒出疹的經驗),讓有些家長誤以為是玫瑰疹。
醫生一般會向病人解說,強調要注意重症(包含中樞神經受侵犯及肺水腫)前驅症狀,指的是有典型症狀的「手足口病」、「疱疹型咽峽炎」的腸病毒感染。尤其是腸病毒71型發生神經併發症的比率特別高,因此需多加注意。
有些家長一聽到醫生診斷幼兒是腸病毒的感染(疱疹性咽峽炎和手足口病),就以為會像媒體所報導的重症不治或傷殘,驚恐萬分就快哭出來。其實重症(包含中樞神經受侵犯及肺水腫)的合併症狀約幾千分之一,死亡率約十萬分之一至萬分之一。以最嚴重的1998年,估計全台約一百萬到二百萬人被腸病毒感染,其中129106人有實據是手口足症或疱疹型咽峽炎的感染,405人為重症,78人死亡,80%死於肺水腫與肺出血,大部分由死亡病例分離出來的腸病毒為腸病毒71 型。腸病毒幾年會有一次大流行,但是3歲以下小孩的抗體仍低,所以持續性的病毒監控仍很重要。
克沙奇A16型與腸病毒71 型一樣會引起手足口病,雖然腸病毒71 型一般比較容易高燒,而且高燒期間較久,但臨床的症狀上很難分辨確定,必須依靠實驗室的病毒檢驗來鑑別。克沙奇A16型後遺症要比腸病毒71 型小,但仍須密切注意。 腸病毒感染雖然整年都可能看得到,但夏、秋兩季是腸病毒的高峰期,一般疫情約在三月份逐漸上升,於五月底至六月中達到高峰,而後緩慢下降,到九月開學後,有一波小幅上升。
因為有不同病毒型可在同年流行,所以幼兒一年有可能得到兩三次腸病毒的感染(疱疹性咽峽炎和手足口病)。
腸病毒大部分不可怕,目前只有71型是變成重症機率最高的一型。腸病毒的照護最重要就是"水份補充",避免孩子因為喉嚨疼痛不喝水導致脫水。冰涼的飲品比較容易被喉嚨破洞的孩子接受,這時候可以盡量給予。沒有一位醫師可以看出您的孩子得的腸病毒是否為71型,所以,若有下列症狀儘速就醫:
1.有持續發燒、嗜睡、意識不清、活力不佳、手腳無力應即早就醫,上述一般神經併發症是在發疹二至四天後出現。
2.肌躍型抽搐(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)。
3.持續嘔吐。
4.活動力降低、呼吸急促、心跳加快或心律不整等。
如何預防"腸病毒"
1.高危險群:三歲以下小孩要特別小心,有較高的比率得到腦炎、類小兒麻痺症候群或肺水腫,要特別注意。
2.增強個人之免疫力:注意營養、均衡飲食、適當運動及充足睡眠。
3.加強個人衛生:正確並且勤加洗手,可以預防自身感染,和避免藉由接觸傳染給嬰幼兒。不與別人共用毛巾、牙刷、手帕、餐具。咳嗽或打噴嚏時應掩蓋口鼻。
4.兒童玩具應常消毒清洗,不讓幼兒養成咬玩具的習慣。玩具是孩子間互相傳染疾病的重要媒介,尤其是帶毛的玩具,以避免含有腸病毒口沫殘留於玩具上,降低接觸傳染的機會。
5.注意環境衛生:保持環境的清潔和通風。
6.避免接觸受感染者:避免出入過度擁擠的公共場所,不要與病患(家人或同學)接觸。
7.如有疑似腸病毒感染的症狀請儘速就醫。
8.從小餵食母乳,可以提高寶寶對腸病毒的抵抗力。
其次
※戴口罩,可以減少腸病毒飛沫的傳播。
※陽光暴曬或室內經常的紫外線照射,可以大大降低腸病毒的活性。
※乾燥可降低腸病毒在室溫下存活的時間。
※食物加熱,內衣褲浸泡,50度C以上的溫度,腸病毒會很快的失去活性及死亡。
※漂白水的洗滌擦洗疑似病人嘔吐分泌物物品地板,提高泳池餘氯,可以迅速讓腸病毒失去活性。
※雖然大部份消毒劑及脂溶劑(酒精)都無法消滅腸病毒,但洗手卻可以大大減少手上可能沾染到腸病毒的量。
家中有"腸病毒"時,如何預防
1.隔離生病小朋友與其他小孩,小心處理病患的排泄物(糞便、口鼻分泌物)。家裡的人和生病小朋友都應該加強洗手,尤其是在處理生病小朋友的糞便之後及飯前。
2.不要與生病小朋友分享食物或共用餐具如奶瓶、奶嘴、湯匙等。生病小朋友應請假在家中休息,並且避免出入公共場所,以免傳染給他人。
3.多補充水分,學童應請假(幼稚園大多規定一週不宜上學)在家休息,以免傳染給同學。
4.對疑似感染腸病毒的幼(學)童,應特別注意其個人衛生習慣,避免與其他幼(學)童有親密的接觸行為,可建議就醫治療,並全力與家長溝通,儘量設法說服家長,讓病童在家好好休息至少一星期,或直至無發燒現象。
5.對家中的第二個病患要特別小心,其所接受的病毒量往往較高,嚴重程度可能提高。
6.患者應避免與孕婦、新生兒及其它小朋友接觸。
在生活習慣上,學習預防疾病
由於腸病毒型別很多,對於不同型腸病毒,有短暫的交叉免疫力,得過一種免疫力可持續一段時間,但無法得過一種就全部終身免疫。目前腸病毒中,除了小兒麻痺病毒以外,沒有疫苗可以預防,所以" 勤於正確洗手,保持良好個人衛生習慣 ",減少被傳染的機會是預防腸病毒的基本方法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